景观设计方法论(3)
传统的设计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尺度范围,在一个小尺度上可行的设计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大的尺度。设计结合规划在景观的方法中强调的是规划与设计二元论的消解和不同尺度的转换:通过一个可以放大和缩小的弹性尺度来处理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的转换。在实践中,尺度转换意味着将项目置于基地周边环境之中,在考虑不同尺度相互影响的同时,将基地与其本地、区域,甚至地区环境联系起来。
此外,我们也不能忽略管理对景观设计的重要性。管理直接引导景观如何发展,生态功能如何发挥作用。因为管理既可以将景观维持在某一状态下或者让其向一个更复杂的形式演变。因此设计的过程必须包括设计的管理策略。这种管理策略对大尺度的景观项目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些项目需要时间来逐步落实各项功能,同时需要时间来培育和改善场地的生态条件,使其成熟和发展。这都需要基于时间、生态演化的适应性管理方面的策略
3.4 创新与再生的设计(Generative, Regenerative Design)创新和再生设计都是创新科学的一种应用形式,创新设计(Generative design)试图通过制定有限的参数、原则和规则,并使其相互作用,来创造丰富的生活和行为,以及变化多端的形式、空间和场所。创新设计同时从几个层次来探讨设计过程作为一个新兴(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但不限于物质、艺术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景观设计也是一种创新的设计,它需要用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式去实现人工化的生态系统。科纳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把实实在在的视觉感受、风景构成和几何学与生态过程相关联,同时掌握为达到特定效果如何来加速或减缓生态过程的话,一个更有趣味的景观设计学将会兴旺起来。
再生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是一种基于过程、以系统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头尾相接的闭合循环流,要维持生态平衡,就需要资源循环再生。“再生”一词描述了存储、更新或恢复自身能源和物质来源的过程,其来自系统生态学的基础是一个封闭循环的输入输出模式,其中输出大于或等于输入。生态系统的有机(生物)和合成(非生物)材料不仅可以代谢而且可以变成新的有用的材料,从而创造出将社会的需求与自然的完整性相结合的可持续系统。再生设计是仿生学的生态系统,它为人类许多行业系统提供了一个封闭的可行的生态循环体系,因此再生设计是一种整体的系统设计,其目的寻求建立无废物的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之所以生生不息,因为它是一个新旧不断循环更替的动态过程,是其自身不断地进行着生长和衰亡更替的结果。没有自然的再生,就没有可持续的景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景观设计的本质就是培育景观的生产、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通过景观手段,我们可以把自然的这种再生能力应用在空气和水的净化、水污染治理、土壤中的废弃物降解和去毒等方面,以此修复被人为破坏的环境。由科纳事务所设计的纽约清泉公园(Fresh Kills)就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一个案例。
1)行使功能的景观(Performative landscape)“行动性”(Performative)一词源自于语言学,表达的是言语操演行为,即不仅有语言还伴随着行动。当被应用到设计领域,演化为“绩效”或“行使功能”,这一定义提供了对于空间过程新的理解。相比于表现化的设计而言,行使功能的设计是以过程的生态学为基础,主动地认识基地条件并且执行某种行为,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新环境和动态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做固定的和静止的设计。因此行使功能的景观不是老套的“功能分区”而是“让景观做功”,其关注的重点从物体本身转变为它产生的影响。
科纳认为人们对景观的关注应该从它的名词特征(如表象和景色)回归到它的动词特征(如过程和作功),同时将注意力重点放在景观的能动性(它是如何工作和能帮助我们做些什么?)而不仅仅是它的审美表象科纳用“生命景观”(Lifescape)的理念来强调景观的能动性及其产生的影响,并以此来阐述行使功能景观的观念,因为生命景观需要最大化地通过设计、材料和体验产生的影响来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景观的方法强调景观从追求画意园林的审美表象回归其行使功能的自然本能。我们不是要营造一个模拟自然表象的环境,而是要依托自然的“能动性”创造以行使功能为基础的景观生态体系来处理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景观的这种能动性使它成为一个多产的中介和载体,除了大家所熟悉的调节气候、缓和极端气温、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外,通过应用景观的手段对雨水进行收集、循环与利用,不仅可以很好地起到雨洪的调节、提供多样的生物栖息地,同时景观行使功能的过程本身还是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2)动态、演变与适应性的设计(Dynamic, Evolutionary,adaptive Design)
适应性指的是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及气候的挑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保持系统整体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功能的复杂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景观未来的变化与演变,因此我们必须将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包含在设计之中,做适应性的设计。
所谓适应性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结合社会、环境及气候因素进行的可持续设计。适应性设计思维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必须接受变化是始终存在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可以说任何可持续的系统都必须是适应性的,但它们不一定总是一成不变的。为了减少变化带来的影响甚至危害,景观系统应该能够吸纳这些变化,避免其结构和功能(状态)发生质的改变,在受到干扰后能够重新自我组织,从而使其自身的主要功能得以维持。因此基于适应性理论的景观的方法与追求稳定性和高效率的传统建筑“蓝图”式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设计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设计本身必须具有适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能力,为此设计需要保持对时空和过程的开放性,并能够面对变化发展出新的适应性策略。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2506
免费电话:400-030-1357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