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景园机构:龙景园旅游智业网 | 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 | 龙景园虚拟旅游

首页>景观>正文

景观设计方法论(2)

来源:网络文摘 时间:2018-06-09 编辑:龙景园

3)设计师只是诸多影响场地的“因素”之一(Designer as One of Many Authors of the Site)

在景观的方法中,设计师需要认识到景观作品是由“多作者”(Open authorship)共同完成,设计师对场地的贡献只是其发展过程中诸多影响因素之一。这是基于对动态条件、偶然性和开放性系统的认识,设计师要有不完整(留白)的思维,因为设计不是建立在最终的解决方法上,而是提出问题、播撒种子、构建策略,提出潜在发展的可能。因此项目发展的构想(设计框架)是影响设计的首要因素而不是最终形式的表现。为做到这一点,设计师需要强调实施和维持景观发展所需要的步骤,同时尽量使这些步骤可视化。因为使这些过程和阶段可视化不仅仅有助于项目的实施,而且可以帮助那些投入了时间和资金和日后使用的人理解你的方案。

3.2 基于过程的设计(Process based design)

过程是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达到某种结果。过程包括自然条件以及人口变化带来的社会使用的改变、新的休闲潮流、公众参与方式、文化多样性的演变以及随后的多样化的新趋势[6]。在景观的方法中,由于基地上的材料是有机的和动态的,对基地内外不同过程的理解是必需的,因此设计师工作的重点是如何确定、选择、安排和调整它们,并将自己的设计与这些过程相协同,而不是追求特定的、外在主观强加的形式。

1)设计“过程 ”(The design of process)

景观是时间+空间的过程,然而这种设计中的时空关系对景观设计师来说并不陌生,例如不断改变的气候、土壤和植被特征等这些变化的材料和因素对他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景观设计师知道如何设计、分析和评价景观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是像建筑师那样仅仅是设计最终的结果(产品)。这里,时间是设计的调控机制,而设计师是过程脚本的编写者。例如乔治·哈格里夫斯事务所在上世纪80年代设计的多个项目,以及詹姆斯·科纳场域操作事务所、阿德里安·戈伊茨西8事务所和俞孔坚土人团队的作品,这些项目都摒弃了结果主导的建筑的设计方法,而是通过设计“过程 ”来指导一个场地的发展,这样的设计使得场地能够开放地面对当前和未来的可能性和变化。因此,以过程为主导的设计不仅是一种应对变化,具有弹性和适应性的设计,同时还能够清楚地表达出场地的特点和提升其持久的品质。

此外景观设计还是不同类别的、潜在的“过程”设计,这种过程既有生物的,也有城市的和社会的。因此景观的方法应该使过程尽可能的显而易见,同时将使用者的参与包括在设计过程中,通过为使用者提供各种各样的经历和体验,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景观和生态进程对人类自身以及城市所带来的宜处。

综上,景观设计应该是动态的过程和系统的设计而不是静止的形式设计,因此,与其说是设计形式,到不如说是设计“过程”。从这层意义上讲,景观的方法超越了传统建筑方法中对形式化和风格化外表的关注,而将更多的将精力放在过程和形式的形成上。

2)过程产生形式(Process generate form)

景观作为一个生命体,是随时间而演变的物质,景观变化创造新的形式和功能。与关注构图及象征意义的建筑的方法不同,景观对待形式是一种形态演变(Morpho-genetic)的方法,形式只是作为适应过程的结果:不是最先决定的,而是后来产生的;不是外在强加的,是自然而然出现的。设计不是为了最终形式和外表,而是制定规则和逻辑。同时形式是开放的、可变的,这样的形式能够对不断改变的生态过程、环境和社会文化的需求做出相应的回应,从而表现得更灵活、更经久和更具弹性。

 现代主义认为形式可以控制过程,而景观都市主义则认为形式是由流经它的过程来创造和维持的,过程可以被视为随着时间推移的空间形式,所谓“过程产生形式”。然而景观的方法强调过程并不意味着排除空间形式,因为过程如果没有有形的物质、外形结构来允许或阻止特定的生态流动和人类活动的话,就无景观可言。可见过程和形式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因果的一个整体。

3.3 综合的整体设计(Integration of the holistic design)

综合设计是通过采用相应的方法和工具,来鼓励不同领域和学科的专家相互合作,同时汇集设计专业通常被认为是各自独有的方法,共同产生一个综合的设计,综合设计是一种整体系统的设计方法。

景观的方法反对将建筑与景观、城市与自然/乡村完全分离的二元论的观点。同时,它也反对划分所谓的“感性”和“理性”的自然。景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它还包括了生境、家园、文化、美学、实践以及生产在内的一系列要素。景观方法的核心是整体性,是一个关于自然、文化、过程、时间、空间、体验和互动的整合设计。在这里,内与外,建筑与景观、城市与乡村,人工与自然是相互渗透、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的。

1)跨学科、跨行业的分工合作(Transdiscipline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虽然现代景观看上去与传统园林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现代景观的设计更多地结合了传统园林要素以外的东西,如经济、社会、政治以及生态和技术。此外现代景观的设计还包括了相关专业人士和科学家,以及政府决策人、土地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同时为了集思广益,达到广泛共识,公众的理解和认同也是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由此可见,为了让将景观建设得更具可持续性,景观的方法需要尽可能地涵盖各相关专业,一个跨学科、跨行业的设计团队。

例如当下国内大力提倡的海绵城市建设,就不是纯工程技术或城市美化问题,由单学科背景的工程师或者设计师来完成。其规划内容是融合社会、经济、环境和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为一体的综合性协同规划,不仅要满足单纯的技术要求,还必须和社会需求、经济效率和生态环境的安全结合起来。在规划过程中要依赖强化的、多元整合的规划组织形式,通过各专业和多领域的共同参与,由城市建设相关专家平等合作来完成,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系统的雨洪调蓄能力。

2) 框架和系统策略的设计(Strategic Design of Framework and System)

景观的方法强调战略框架和系统设计,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当今城市景观所面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被认为是更加相关和有效。策略的设计意味着设计师需要放弃对系统的完全控制,而提倡设计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它是通过给基地设立一个框架,并以此作为基地的一种设计语法。重心从设计一个静态图像到策略框架的转移是必要的,这样可以避免人为的限制基地和它应对变化,拥抱自然和文化过程的可能性

著名建筑师斯坦·艾伦通过强调不同物体和物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个物体的形式的重要性来阐述框架的思想。认为这样的策略框架更具弹性,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10]。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场地不应该有如行政分区、剧场舞台或图片的画框一样受到人为的限制。系统的方法超越了一个特定的、阶段性的环境和发生的事件,它涉及一个更大的范围。如为OMA的拉维莱特公园,以及科纳的当斯维尔公园和清泉公园竞赛项目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些项目展示的不单单是一个理想的现阶段的设计,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设计。根据基地的条件,通过设计一个开放的系统,来制定基地的指南,预测其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这些项目还说明了设计是如何从为创造一个理想的静态图像、一个一成不变和永久平衡的传统景观设计,发展为一个应对不断变化的时空—过程的策略框架的设计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2506
免费电话:400-030-1357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专题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2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 130317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