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9 网络 qyf 点击量:
三里屯SOHO设计
“建 筑师的最大的长处是通过其建筑美学思路及技术有效创造美学空间,而且不同建筑师将展现不同特点及风格的美学空间概念。我们关注建筑师的美学空间概念本身并 没有错误,但把一个建筑艺术品转化为商业产品必须将市场概念、功能概念融合进去,否则该项目将面临空前的市场压力。”
——《城市综合体实战操盘解码系统》
潘石屹应该非常认同以上说法,和他合作的各种建筑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他“拗造型”,在三里屯SOHO,隈研吾相对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面对约 5.1245万㎡的用地面积, 31.568万㎡的面积要求,隈研吾设计了9幢30层高的塔楼,考虑到日照要求,公寓楼布置在项目用地的南侧;考虑到与主要街道联系的方便性,写字楼布置 在项目用地的北侧。
设计的最大亮点就是通过下沉广场等手法,将地下一层打通,形成一个大商业区。下沉式广场的设计使得项目内部的空间变得更为开阔。人们可以直接从项目主干 道的台阶,通往地下一层。隈研吾在还在部分塔楼的2、3层设置了一些室外平台,有多条连廊可供人们直接上至二层,这些设计日后也被包装为“三个一层”的卖 点。这种设计为周边写字楼、公寓的人群提供了一个比较大空间的休憩场所,能让人们在此停留,间接扩大了项目的消费需求。
9个塔楼的立面在技术上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小折线模拟曲线的形式,一种立面是采用由玻璃和铝板构成的垂直形式;另一种立面是由石材和彩色玻璃等暖色物质构 成的水平形式,以突出塔楼无棱角、曲线形外表的连续形态。幕墙的平面分虽然比较标准化,但多样的分格尺寸带来了多样幕墙形式的交接类型。幕墙的可开启部分 都是根据居住、办公、商业的不同用途而设计的。隈研吾试图通过这些不同材料的运用,将建筑体量分解化小,以产生近人的尺度。三里屯SOHO相对独特的建筑 风格或许只能说是建筑的亮点却非商业亮点,因为零售商业对立面的通透性及展示性有非常高的要求,隈研吾设计的外立面几乎无法改动,广告位也相对较少,这都 是后期招商的制约因素,也让整个SOHO的商业氛围比较欠缺。
三里屯SOHO的中庭比较紧凑,商铺划分基本无面积浪费,非常符合潘石屹想多卖地的诉求。商业综合体的收益和影响是随周边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特别是当周 边出现定位相仿的新综合体,很容易造成原本红火的商业综合体出现客流流失,空置率变高,这就要求商业综合体的平面设计特别是商业裙房的平面设计具有预见性 并能适当的调整。例如早期上海正大广场定位为上海顶级品牌中心。之后由于恒隆广场和上海新天地的崛起,造成该商场商业消费群体不足,其整体出租率一度不足 60%。后来,正大先后引进真冰溜冰场、KTV、健身馆、美容院、反斗城等业态,出租率迅速回升至 98%。三里屯SOHO的曲线的本身就不太好变更,而商铺还是精装修交房,室内布局更加固定。面对已经出现的业态混乱和经营不善,三里屯SOHO现有的平 面设计由于预见性不足,造成内部业态组合很难再调整 (比如增设主力店),以往国内出现过一些类似案例,如宁波世贸中心、福州华联商厦等等,这类商业综合体的最终结局往往就是倒闭拍卖。
三里屯Village设计
很多人不知道,三里屯Village是太古是从别的发展商那里收购的, 2003年,总部位于上海的香港发展商Tony Wong找到欧华尔,表示要和北京当地发展商国锋合资联营,为三里屯区的两个地块进行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这两个地块之间有一个零售、娱乐综合区(容积率 3.3),总共约5万2千多平方米。允许的容积率为1.5,高度限制为15米。
在地块的限高和容积率的控制下,垂直集中式商业布局被否定了,欧华尔决定采用步行商业街区的模式,从2004 年开始,规划设计首先考虑的是城市及地区原本的肌理和历史。将十多栋低层建筑组合起来,建筑的高度和风格各异,因而形成不同的空间和视觉感受,但同时维持 宜人的空间尺度;而许多通道、巷子、小径和庭院,纵横交错环绕于其间,同时形成城市广场。俗话说:“宽街无闹市”。在这种模式下,商铺被安排在相对小的空 间里,不容易留下死角。同时也给人造成人群熙熙攘攘的效果。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