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龙景园旅游规划>特色小镇规划>正文

关于特色小(城)镇和小城镇发展的几点思考│理论思考

2018-06-04 网络文摘 龙景园 点击量:

小镇

特色小(城)镇发展进程
2016年,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浪潮从发源地浙江省席卷全国,成为全国城镇规划建设界的热门事件。从特色小镇大事件梳理可以看出(见图1)。2014-2015年,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是促进全省创新发展的一项发展战略。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浙江考察, 9月中财办刘鹤一行赴浙江调研特色小镇,年底习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特色小镇工作的肯定等,为2016年特色小镇成为国家政策奠定基础。2016年7月,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 8月住房建设部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 10月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住房城乡建设部随后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国家部委陆续颁布的一系列特色小(城)镇政策,使得全国各地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情不断高涨。2016年6月份以来,福建、河北、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或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广东、河北、山东、贵州、新疆省均表示2020年创建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或小城镇,江苏则创建10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和100个左右富有活力的重点中心镇,此外,天津、广州、南京等城市也提出了创建特色小城镇的目标和计划。
除了政府部门外,企业界、新媒体、学术界等都对特色小镇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特色小镇百度搜索词条达到 228万条。

 

图1 特色小镇大事件梳理,2016年11月12-13日,笔者参加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以《新常态下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为主题的规划年会,聆听到来自浙江地方、国家部委、专家学者们对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介绍和研究,考察了德清县莫干山镇、乾元镇、漯舍镇,杭州市云栖小镇和梦想小镇。在此基础上,对特色小(城)镇和小城镇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特色小(城)镇?
浙江省特色小镇是指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分别给出了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的概念。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不管是哪一种形态,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特色小(城)镇上升为国家政策的主要目标。挖掘浙江省特色小镇兴起背后的原因,是能否推广特色小镇发展经验的关键。
(1)特色小镇是工业化后期城镇空间布局的新模式
浙江省和国家部委文件都用空间平台或创新创业平台来界定特色小镇,但是不可否认,空间实体意义上的特色小镇是产业与城镇空间布局的一种类型。在本质上,特色小镇是进入工业化后期城镇化空间发展的新模式。约翰•弗里德曼指出,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城镇化空间演化进入集中的分散阶段。这一阶段规模较大的次级中心逐渐增多,扩散效应在某些中心开始占据优势地位,整个区域形成大小不等的城市区域。洛杉矶学派的后现代城市理论进一步用“基诺资本主义”(Keno Capitalism)来概括这种分散化和均质化的空间模式。代表人物蒂厄和弗拉斯提指出,信息时代的城市化进程表现为一个均质的栅格,每一个地方拥有同样的发展机会,资本可以落在任意一个地块上而忽视到附近具有同等条件的地块。早期的城市产业聚集被地域不相邻、功能独立的随机拼贴而替代。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这些相互隔离的地块有可能与其它开发地块有关系,呈现传统的城市景观。可是这种聚集并没有功能上的必然联系,只要仍然有发展空间,栅格就会朝任何方向无限制扩展。在现代城市中,中心带动腹地发展是城市空间拓展主要驱动力,城市密度和多样性从中心向外围以同心圆方式不断衰减。在后大都市时代,传统城市的集聚动力发生变化,分裂与离心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动力,城市从单中心变为多中心布局模式。

 

图2 基诺资本主义:后现代城市主义地理格局
2015年底浙江省城镇化水平为65.8% ,全年人均GDP为77644元,三次产业比重为4.3:45.9:49.8 [7],全省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迈进的门槛阶段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兴起,标志着杭州等大都市地区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空间发展正逐渐从传统的集聚阶段演化到分散与集聚相均衡的阶段。在网络化快速交通体系的支撑下,大都市区地区的边缘与中心具有均等的发展机会,传统的城市边缘地区同样可以成为全球化资本的落脚空间,从而涌现出杭州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都市区边缘的新城镇空间。
(2)特色小镇是我国城市群规划建设持续推进的成果
2005年以来,国家连续在三个五年规划中把城市群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形成以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城市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既是对学术界从1980年代以来持续进行城镇密集地区研究的认可,也是对已形成城市群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发展经验的总结。“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城市群规划建设的要求,即“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城市群政策强调了“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提出“建立健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三次五年规划中城市群政策演变,反映出我国城市群发展从规划到建设、从蓝图向实施的转型。在地方实施层面,城市群规划与建设成效显著。以珠三角为例,1994-2014年广东省先后编制了4版珠三角城市群,20多年来珠三角规划在公共领域的实施成效显著。珠三角一体化高速公路网络基本成型;广珠轻轨、广佛地铁已经通车,广佛城际、穗莞深城际等区域轨道干线正在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络建设成为国内绿道建设的典范;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之间分别签署了环境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跨市联合治污工作收效良好。浙江省在1996和2010两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都确定了以都市区等为核心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把都市区作为带动全省率先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全省加快创新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重点地区。杭州都市区规划纲要中,围绕“协调规划”重点提出“七共”策略,即交通共网、产业共兴、设施共建、社会共享、环境共保、边界共融、机制共创,推逬杭州与周边县市整合提升发展优势,实现一体化共嬴发展 。目前,杭州市在都市区范围内统筹进行高端产业布局卓有成效,通勤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以地铁、高铁、轻轨、高速、市区交通体系构成的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网络正在形成。以一体化发展为核心的城市群与都市区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网络的一体化进程,缩短了大都市区城市中心与周边地区的时间距离,改善了外围城镇及乡村地区的投资环境。与大城市中心区相比,特色小(城)镇同样处在网络化的交通体系之中,没有大城市中心区的雾霾和拥堵,却具有更低的土地成本和更加亲近自然的生态环境,对于初创期的创新型产业,是很有吸引力的区位选择。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