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9 北京龙景园 龙景园 点击量:
刚刚发布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战略高度和创新价值又能落地生根的政策措施。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思维。
怎样认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根本上属于产业融合。所谓产业融合,是基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
当今世界,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它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甚至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采取以农业为基础,向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顺向融合的方式,如兴办产地加工业、建立农产品直销店、发展农业旅游;也可以采取依托农村服务业或农产品加工业向农业逆向融合的方式,如依托大型超市,建立农产品加工或原料基地等。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通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的融合发展,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的共存分立,或外部的、表层的联系,只要没有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就不能称之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一个有农业的村庄,同时有个砖瓦厂和日用品小商店,谈不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式灵活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其主要方式大致有:
(1)延伸农业产业链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这种方式既可能发生在企业、合作社或农户、家庭农场等涉农产业组织内部,也可能发生在企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等不同产业组织之间,通过组建涉农产业联盟或深化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实现。
(2)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关产业组织通过在农村空间集聚,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如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这里的农村包括县城和小城镇。
(3)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虽然在空间上分离,但借助信息化等力量实现网络链接,如部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农业等。
(4)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农业的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或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或创意农业,或打造富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5)开发食品短链,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本地化、可持续、替代性食品。与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常规农业产业化方式不同,开发食品短链的方式,应注意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确保消费者尽可能了解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全部信息,保障食品安全并改善消费体验。这里的“短”,不仅包括空间距离的“短”,还包括围绕产品的各类信息透明可见。食品短链的方式,重视本地食品企业与本地休闲观光农业或乡村旅游的结合,重视本地食品生产企业与餐饮企业的联系。许多地方的土特餐厅,食品原料来自本地化的传统种养或自种自养,是典型的食品短链方式。
1994年日本学者、日本社团法人JA综合研究所所长今村奈良臣提出“第六产业”概念,其要义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发展食品加工业、农资制造业和农产品流通、销售及观光旅游业等,实现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借此让农民更好地获得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由于1、2、3之和、之积均等于6,因此称为“第六产业”。“第六产业”概念的实质,是强调基于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范围拓展的产业融合。后来今村奈良臣更加强调“第六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意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产生乘数效应,形成新的效益和竞争力。
从最近20年日、韩两国的经验来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延伸农业产业链,让农民更好地参与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旅游等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日本政策金融公库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实施“第六产业化”后,日本第六产业约70%的经营主体明显增加了收入。
此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意义还表现为:
(1)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由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加强食品安全治理和农业品牌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有利于拓展城市资本和生产要素进入农业、农村的通道,强化农村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促进以城带乡和强农惠农;
(3)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丰富农业农村发展的内涵,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维护村落功能和农村环境,活跃农村经济与社会;
(4)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支撑、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价值链升级,提高农业竞争力和附加值;
(5)有利于瞄准“三农”发展的难点和焦点,将提升农业的生产功能与激活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有机结合,找准“三农”发展的兴奋点,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面对快速发展的工商业竞争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冲击,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农民收入少、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困境。
为使农业走出困境,台湾倡导农业转型,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三生”农业,取得了许多堪称世界一流的经验。在此过程中,台湾注意促进农业由以生产产品为主,转向同时发展农业旅游、农产品运输和休闲农业等,有些地方甚至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来开发建设农业旅游景点等,为我国大陆地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许多成功经验。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财政增收和增加财政支农的难度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明显增加:
一是资源环境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硬约束明显加强,耕地质量退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明显加剧;
二是农产品成本提高、比较利益下降的问题日趋突出,增强农业的资源和要素竞争力日趋紧迫;
三是稳定或提高农产品价格的难度明显加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空前凸显;
四是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协调机制亟待健全,提升农业价值链、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风险挑战显著加大。
此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新机遇新要求快速形成。在此背景下,要像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的那样,“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必须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有新作为。
其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我国并非什么新鲜事,只是其目前的发展在总体上更多地处于自发阶段,覆盖领域小、融合深度不足、惠及面也很有限而已。近年来,许多地方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值得称颂的经验。今后的工作只是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通过政策和制度创新,优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促进其由“星星之火”持续健康有序地燃成“燎原之势”,让农业、农村、农民更好地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
用创新思路打好六张牌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依托农业,立足农村,惠及农民,重点在县和县以下,关键在创新。为此要注意用创新的思路打好六张牌。
1.打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牌
当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做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大文章。为此,要明确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方向,注意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春江水暖鸭先知”,什么样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能够融合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融合发展,关键要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涉及面广,复杂性强,跨界融合的主导特征显著,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贯穿其中。以普通农户为代表的传统经营主体如果不能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往往难以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往往更需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生力军,也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开路先锋”。日本的经验表明,即使是那些实力较强的规模化农业生产者,单靠其自主发展“第六产业”也存在巨大困难,需要工商业的带动和协力支持。可见,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应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甚至公司农场多管齐下,竞争发展,努力促进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网络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要注意协调两个关系。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的关系。二是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更多的普通农户增强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这样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是我们应该优先支持的。
日本发展“第六产业”战略的核心是促进“地产地销”,通过促进农产品本地化利用,发展相关的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旅游等产业,来提高农民收入,将本要流向外部的就业岗位和附加值内部化。日本“六次产业化”强调支持基于农业后向延伸,形成立足农业资源利用的农村二三产业,让农业生产者更好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乃至旅游等消费环节的利润;防止工商资本通过前向整合兼并农业,加剧农民对工商资本的依附关系。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优先支持本土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但这些本土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资源、能力、理念和营销渠道的限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往往非常缓慢,在提升农业价值链、增加农业附加值方面的效果也受到很大局限,迫切需要外部植入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本土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实现提质增效升级。
2.打好坚持消费导向的牌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效果如何,最持续有效的裁判不是政府,而是市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创新是先导。但是,再好的理念,如果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要么难以落地生根,要么难以持续,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镜中花,水中月”。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新世纪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我们认为,相对于一般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要做好“消费导向”的大文章。
为什么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个重要背景值得重视。
这就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特别是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的重大阶段性变化:对农产品加工品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占农产品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对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农产品消费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农产品消费需求迅速分化,市场细分、市场分层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化;农产品消费日益呈现功能化、多样化、便捷化和安全化的趋势,个性化、体验化、高端化日益成为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的重点;小众化或特色化的土特产品消费日益受到中高收入消费者的青睐。这些方面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空前良好的市场条件。
与此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其产品功能之外,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并带动与农业多功能性相关的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科技教育等消费需求扩张;创新供给、激活需求对农业发展的意义也在迅速凸显。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按照“消费导向”的要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是当前解决这个重大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按照消费导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要关注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农业需求的影响,深入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人群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差异,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选市场定位、瞄准细分市场创造条件。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