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4 北京龙景园 龙景园 点击量:
自从大罗山建起温州第一条国家级健身步道,这座海拔700来米的“山”已经成为温州人休闲出游的“后花园”。
大罗山聚集起来的人气,让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除了层出不穷的农家乐,不少商家租用山上久未住人的石屋,做起了民宿生意,其中也出现了不少风格独特、文化气息浓厚的民宿案例。
罗山会社:随性随意候客来
正在提升改造的罗山会社期待返璞归真的蜕变
说起“罗山会社”,很多大罗山驴友再熟悉不过。2009年开始营业的“罗山会社”可以说是大罗山最早的民宿之一。
主人阿木是土生土长的大罗山人。民宿所在的大罗山光岙村便是阿木外婆住的村子,小时候常玩耍的地方。大罗山对于阿木来说,自有一份情结。2009年,大罗山被纳入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内,这让阿木产生了要保护好村里老建筑的想法。
没有传统民宿所要营造的小清新、小精致,罗山会社是粗犷的。4间方块石头垒建的二层民房,院子里也是石块铺设,低矮的围墙,同样是石头垒成。房子里是白色水泥墙面和石墙,杨梅树枝干做成的茶桌和长椅,还有一处冬日可以烤火的壁炉让人看了就觉得温暖。罗山会社内有简易厨房,备有微波炉、电饭锅、冰箱等厨房用具,但没有客房,没有床,要在这里住宿的,需要自带帐篷和睡袋。
阿木有自己的职业,在瑞安一所学校做美术教师,不能时时守着罗山会社。对这石头房子,她完全采取随意的方式。把钥匙放在门口某处,有人要来玩,只需打个电话,就可以自己取钥匙,使用房子里的一切设施。“在屋里吃饭、喝茶、睡觉都可以,临走时收拾好,带走垃圾就好了。”阿木笑着告诉记者,因为这份“随意”,来往的客人都和阿木混熟了,后来连“住宿费”都要的很随意,往往就让客人看着给。客人就把钱夹在书里,阿木隔上1个礼拜才会来收。
常来此处的驴友坦言,最惬意的事情就是,冬日里来到罗山会社,在壁炉内生上火,泡一壶茶,度个闲暇时光。一位老人在罗山会社里歇脚后,也在墙壁上留下了“归真”两字,并写下了“石舍去心火,山风扫世尘”的诗句。
而后的几年,在光岙村里的民宿渐渐多了起来,有类似于青年旅社的“童鞋家”,整幢出租的“换了人间”。但阿木丝毫不把日益增多的民宿看做竞争压力,相反却很欣喜。“所谓民宿,就是住在家里的感觉。村民利用自家多余的空间,招待客人,认识朋友,这才是民宿的意义。”阿木说,现在很多原本迁下山的村民又回来了,村子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气。
罗山会社就这样在大罗山上存在了6年,最近阿木却要对罗山会社进行整体改造,并要将其改名为“未知一品”。身为美术老师的阿木,担负起了设计的全部工作,正如多年前打造“罗山会社”般。
“我想把山里的好东西介绍给外面的人。比如在店里放上各种山里的凉茶,写上功效。走累了的人一进来,就能喝上一杯……”让外面的人能多了解罗山,爱上罗山,留在罗山,阿木便已知足。
青灯山舍:隐秘山间的禅意庭院
青灯山舍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得知青灯山舍,是因为一场画展。温籍青年画家陈万亨的“云想”国画展就设在这处民宿。
青灯山舍位于大罗山京山村。虽然离山脚仅10分钟的车程,但由于处在山崖边,正好让这座村子远离了大罗山熙熙攘攘的游客。京山村的村民大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迁居山下,仅剩几位老人留守。去年,山舍主人张金城租用该村11幢民房,进行修复性改造。年初刚刚完成村口的两幢改造,一处
“云想”,是可供住宿的小院落;一处“心澄”,是书院,是藏书、讲学以及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的场所。据张金成介绍,村里的房子久经失修,大多坍塌得只剩石头墙,现在别致的院落都是经后来改造或是新建而成。
虽说是新的,但他们又都是“旧”的:围墙的青砖是几年前旧城改造时拆下来的老砖;书院门口的茶桌是一张10余米的老船木;历史感十足的“塘河椅”也被搬了过来;散落在房内的各种和“温州”有关的书籍如《温州老照片》《温州先贤图谱》都是主人多年的收藏;院内的小石屋也是找大罗山上的老师傅按山上传统民居样式新建的。老房子、老物件的新组合,让青灯山舍最大程度保留原始古朴之余,改造成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禅意空间,又符合现代人的起居习惯。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