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龙景园旅游规划>特色小镇规划>正文

特色小镇成“注水”小镇重灾区

2020-03-30 网络文摘 龙景园 点击量:

“小镇故事少,充满假和炒,若是你到小镇来,你会很难过。看似一个样,吃喝差不多……”一首网民改编的《小城故事》戏谑的正是时下一些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诸多乱象。

近年来,“特色小镇”的概念十分流行,全国特色小镇建设烈火烹油般纷纷上马。火热的同时却是不少小镇建设贪多求快、盲目上马,各种问题不一而足。

特色小镇,旅游策划,旅游规划,旅游规划设计

无特色不小镇,“特色小镇”的要义就在于“特色”二字。然而一些地方一窝蜂地搞特色小镇,没有独具特色的“核”,只有拼凑炒作的“壳”。比如一些地方建设旅游小镇,没有独到的创意和旅游产品,而是生拉硬凑、照猫画虎,数量众多的“旅游特色小镇”最终建成了“小吃一条街”;有些地方名实不副,把特色小镇当成筐,盲目把产业园区、体育基地、田园综合体等都戴上特色小镇“帽子”;有些地方则把特色小镇建设等同于形象改造,将大量建设资金用于“穿衣戴帽”工程,乱拆乱建,被称为“花架子工程”。

这种拔苗助长、超越实际的造镇热发人深省,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问题。据有关部门测算,一座面积几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镇,需要投资数亿甚至几十亿元。一些地方不顾当地的财政情况,想用重金砸出个特色小镇,结果负债累累,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把本金收回;有的地方盲目跟风上产业,市场风险不小,一旦产业有闪失,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前些年,一些地方发展食用菌、苗木产业,一哄而上后产能过剩,类似教训应当引以为戒。有的地方“挂羊头卖狗肉”,建的是“假小镇真地产”,在产业根植性都没有的情况下建设房地产项目,很可能重蹈“摊大饼、造新城”的覆辙,让造出的新镇变“空镇”。

从表面看,各地特色小镇泛滥是旅游热、文化热所催动,但背后却是不少地方行政瞎决策、乱作为的顽疾,造镇冲动背后难以摆脱政绩依赖症的影子。一些地方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要帽子、要票子、要GDP的途径,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群众深恶痛绝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变种。

动辄十几亿甚至上百亿的小镇建设投资,地方政府当慎之又慎。引进的产业好不好、可行不可行,项目决策上是否科学,资金使用上是否规范,对此地方政府都要通盘考虑,应当有审慎的认识和科学的论证。不能说搞成了就是政绩,搞砸了就是“花钱买教训”,可以拍屁股走人。这背后的论证、审批、决策、监管的责任,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并追究到位。

扭转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乱象,需要主管部门和社会合力监督。一方面不妨把特色小镇建设纳入到各地巡视督察的重点之列,对于在审批、决策、监管中不作为、乱作为的相关政府责任人要追究到位,对执意上马花架子项目、造成严重损失的责任人,应予以严肃问责。同时要建立特色小镇“能进能出”通道,那些伪特色小镇,应该停工要果断停工,该整改应迅速整改。

特色小镇,当是文化感和独特性并存之地。特色小镇的发展不是复制粘贴,而是一个产业渐进式累积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用钱砸出来的,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在文化、特色上深耕细作。唯此,特色小镇才可堪是我们栖息乡愁的诗意之地。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